殷海光把我帶來臺大

殷海光把我帶來臺大(首次發表於2006.5)



「...我會從香港來臺大唸書,可以說是因為殷海光的關係...」
*************************************************************
在臺大校史館,『校園生活』單元展示了一個老黑板,這塊黑板的特色是可以上下拉動。教授可以把一片寫完,再把黑板一拉,就可以有空白的板子再寫。我對這種黑板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但不是因為我在設有這類黑板的教室修過課,說到底我也跟這塊黑板素未謀面......故事一說,就要說到我在高中時『中國語文及文化科』的一篇課文:殷海光教授的<人生的意義>。

在香港,中學六年級與七年級稱為「預科」,也就是通過「香港中學會考」升上高中,然後修習兩年的預科課程,再參加「香港高級程度會考」以決定大學入學。預科的國文課跟以前不太一樣,科目稱為「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課程強調的是學生對中國文化與人文現象的基本理解,而不僅是語文運用跟文學分析。其中一篇選粹的文章,我很喜歡,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人生的意義>。這篇文章是殷海光教授在臺大的演講辭,殷先生分析人生有四種層次的滿足:物理層、生物邏輯層、生物文化界,以及最上層的「真、善、美、理想、道德」。從而分析人生向上追求,探求真善美的應有態度。

我還記得課文印了幾張殷先生講學的照片,在雄辯滔滔的他背後,正正就是當年臺大許多教室都有的雙層老黑板。

對於一個香港預科生來說,<人生的意義>也許是一篇課文,卻同時燃起我來臺灣唸大學的念頭。雖然我的志願不在哲學,不過這篇文章令我對臺大產生的聯想是可觀的。幾年之後,我成為臺大政治系的學生。在臺大的所知所學,使我知道殷先生提出的四種層次繼襲自心理學家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而總圖前年九月亦舉行展覽介紹殷先生的生平,更展示他捐贈的叢書。校史館亦有展示殷先生的文物與介紹。

雖然在校園裡我還是找不到那樣的老黑板,不過殷海光教授的身邊與精神,其實已經成為臺大的精神遺產,細心觀察,其實還是找到的。

梁子健(91年政治國關)

【臺大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06.5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十三溝面磚的迷思

臺大怪客1.短褲走四年

醉月湖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