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出發的指揮家

從心理出發的指揮家(首次發表於2008.4



如果這張Q版的臺大國際之光,無法讓您猜出他是誰;那麼敬請 <點這裡> 看原圖。接下來,再邀請您聽聽馬斯坦古與我們分享的大師與臺大心心相連的故事。


************************************ *****

執起指揮棒,在國際樂壇快意揮灑的呂紹嘉光芒萬丈,半百不到便名揚歐洲。念舊的他每次回臺灣,除了看家人,必與一群老朋友相聚 。這些人,在指揮家心中永遠不忘,若不是他們推了一把,「 我不會是現在的我!」
二十歲時,呂紹嘉在臺灣大學學生活動中心二樓的臺大合唱團練唱室,第一次站上指揮台。從建中到臺大,他一直都是文靜卻出色的伴奏;因為音樂性太好,當時臺大合唱團的指揮有心栽培他接棒,鼓勵他試試。害羞卻不善於拒絕的他,不好拂逆學長美意,只好趕鴨子上架。
那天,練唱室的人訝異著伴奏怎麼走上了指揮台。他努力克制全身的不自在,翻開樂譜,舉起雙手,清楚而有力的,揮下自己指揮生涯的第一拍......
台下卻完全沒反應,每個人都強憋著氣不敢笑,當然也就唱不出來。他的手臂僵直,關節完全不打彎,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人。
聞名歐洲樂壇的指揮家,回想自己的第一次也忍不住發笑。「我當場面紅耳赤,但已經站了上來,只好趕快定下神,靠著本能筆劃。」
二十多年前的往事,因為太具歷史意義,呂紹嘉完全記得,連那晚練了什麼曲目都背得一清二楚。畢竟音樂基礎好,只是手勢欠佳,那晚的排練堪稱漸入佳境,四個聲部很快就與機器人建立了默契,跟著他的詮釋前進。「結束時,我竟有飄到高空的感覺!」
美好的經驗,讓他發現指揮的滋味還不賴,從此認真向陳秋盛學指揮。與呂紹嘉同年代的臺大合唱團團員也都同意,他接任「樂訓」(也就是總指揮)的那幾年,合唱團水準之整齊優異,確屬空前。
對呂紹嘉來說,合唱團給予他的禮物卻更彌足珍貴。從28歲得到第一個法國貝桑松指揮大賽首獎,一路得獎、成名,在歐洲的著名歌劇院客席、專任,站上愈多華麗的舞台,就愈懷念臺大合唱團的那四年。
指揮家喟嘆著說,那份年輕歲月對於音樂的純粹、熱情、與盡興的揮灑,「永遠不會再回來!」
如今在帶領樂團時,遇到繁重的排練,團員難免焦躁不定,他都會用這番體會提醒大家,靜下心來,想想年少時,與音樂相遇的狂喜和感動。
呂紹嘉當年在合唱團自是靈魂人物,解說樂曲時,怕講得不夠透徹,索性坐下來彈一段,靠琴音當助教。而每個團友或多或少,也都能說出「紹嘉」的一些趣聞。一如許多七○年代的臺大人,這位大指揮特愛穿著破舊的建中夾克、腳趿涼鞋來上學,除了冬天和上台,總是露著腳趾走進練唱室,是合唱團著名的「涼鞋樂訓」。
對音樂敏銳的他,對人也很體貼。畢業後也走上音樂路、在波士頓大學取得音樂藝術博士的呂碧玲,是小呂紹嘉兩屆的臺大合唱團女高音台柱,她笑說,當年去考合唱的時候,呂紹嘉是主考官,她帶了樂譜去,打算自彈自唱,「紹嘉就很禮貌的問我,我幫妳伴奏好不好?」
最近幾年回臺灣演出,呂紹嘉總會主動聯絡老團員,希望能跟老朋友見見面,還曾經到臺大校友合唱團,客串伴奏了一曲「你的夢」。
在校友團,他遇見許多熟悉的臉孔,唱起歌時,他赫然發現,這些人除了頭髮變少變白,聲音沒變,連唱歌的樣子都沒變。回到旅居的德國漢諾威,再聽一次「在漆黑的夜裡成長,你的夢,該已經成熟...... 」,行經音樂路數十年,心靈乍時回到最難忘的純真年代,「我終於相信,這世上,原來真有永恆!」
【文/小孩大眼睛 http://blog.udn.com/871216 格主,馬斯坦古】

【編按】
1. 呂紹嘉,臺大心理系1983年畢業。

2. 原文刊載於:漏網之魚是好魚──馬斯坦古在記者時代被打入冷宮的文章 (2007/04/20) http://blog.udn.com/871216/908221

3. 感謝鍾慧敏學姐(農化系1982年畢業),為校史館在網路上找到好文章與原作者;更感謝原作者馬斯坦古,同意轉貼。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08.4】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十三溝面磚的迷思

繽紛多采學位袍看畢業典禮

臺大怪客1.短褲走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