擋路的大樹,桃花心木
擋路的大樹,桃花心木(首次發表於2009.8)
有這麼一株樹,就立在校園窄窄道路的中央,學校不砍掉它也不遷移它,反而要人車繞過它;這是因為它見證臺大教授在植物學研究領域內所締造某項世界唯一記錄。
***************************************************** *
我們先來看看現在掛在這株樹幹上的說明牌:「全世界唯一的雜交種桃花心木:這一株雜交種桃花心木,係由臺大植物系指導林業試驗所,於1965年育成。是各國林學界唯一成功的人工雜交種,比旁邊所種的大葉桃花心木生長快速。值得作為植物學及森林學的教學標本。請大家一同愛惜保護。植物學教授李學勇記。20080825。」
上文特別提到雜交種桃花心木生長比大葉桃花心木生長快速,可見得『生長快速』是一項重要的指標,接著就簡單介紹桃花心木在林業上的價值。桃花心木樹幹又高又大,但是無甚價值;貴在藏於其內的木心,褐紅色,質堅而美,久不蛀蝕,是為家具上品。該樹分為小葉與大葉兩種,小葉生長極慢(約500年)但為上品,大葉長得很快,但是品質差,且亦患潰瘍。台灣原不產桃花心木,光復後農復會引進一些桃花心木,種植約兩公頃。1960年,嘉義中埔一帶出現了中間種,介於小葉與大葉之間,顯然是兩者自然雜交而成的。於是林業試驗所楊炳炎技正提出人工受精栽培試驗計畫,以培育出理想品型的桃花心木,於是在嘉義中埔澐水村進行試驗研究。
本文不介紹桃花心木的植物屬性,而是要藉於轉述植物學教授李學勇在1963年學術研究發現,記錄與分享「凡事重新思辨」的治學態度。

盡信書不如無書
再回到1961年的嘉義澐水試驗單位要進行桃花心木的人工交配,工作人員根據北美樹木誌所記載的觀念,認定桃花心木屬於楝科植物,雌雄同花(兩性花),而且是風媒。但是人工授粉一直不成功,後來就有教授陸續加入研究團隊,李學勇教授就是其中一位。教授們每日爬上20公尺高樹上工作,細細觀察花苞,果真就有初步的結果──桃花心木不是風媒,而是蟲媒。
(1965.5.20.桃花心木人工授粉,李學勇老師。嘉義縣澐水村林試所分所)
不能盡信標本
釐清是蟲媒而非風媒後,試驗依舊不成功。當工作人員仍用舊法進行授粉工作時,李教授卻獨自在試驗室著手解剖花朵,用顯微鏡觀察花房構造細節,終於真相大白,原來桃花心木不是兩性花,而是單性花。因為桃花心木花朵構造原是兩性花,但是其中一性必定退化(雌性退化,就是雄性花;反之亦然),如果只是觀察乾燥標本,即使是權威級的學者,亦會發生誤判,原因是標本乾枯後,往往會扭曲某些生體的構造形象。而先前捧在手上一本本歐美出版的植物學聖經寶典,可能就是這樣而造成錯誤。嘉義澐水小地方的試驗單位,依據新的發現改變授粉方式,果然幼果一一長成。
掀起世界植物學界連鎖反應
學術研究要發表,要被世界看到,要被同儕公評,於是李教授開始發表論文,投稿英文學術期刊。從1964年9月發表在台大農學院《科學農業》之後,1965年以英文報告向美國哈佛大學投稿。因為是推翻聖經上的理論,審查者也就半信半疑,向李教授提出一些要求釋疑的問題,甚至可能只考慮改刊於小型學術刊物。真金不怕火煉,終於植物學界認清這是一像翻天覆地的大發現,1967年1月哈佛大學《Journal of the Arnold Arboretum》刊印了李教授的論文,而且美國開始對植物以研察新鮮的實體進行總檢視,果然有很大的收穫,許多植物都有了新的發現,而且提出巨卷的報告。
這株世界唯一人工雜交種桃花心木,生長快速並呈現雜交優勢,但是在台灣並未推廣雜交桃花心木的種植,現在家具業主要的桃花心木來源是印尼的人工植林場。而曾經在世界林界掀起大規模重新檢視花器形態與構造的臺大與桃花心木共譜的交響詩──桃花心木花性秘密大發現,就由農化二館大門前那株人工雜交桃花心木扮演一世世的傳唱者,提醒著同學:盡信書不如無書、標本也不能盡信。
(2006年2月24日,年事已高但仍開朗健談的李學勇教授接受校史館訪問。)
桃花心木研究過程
1961 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楊炳炎技正開始研究,無結果。
1962 第二次研究,無結果。
1963 李學勇第一次參與研究,無結果。
1964 李學勇第二次參與,檢查決定為雌雄異花。
1965 林試所楊炳炎之報告出。
李學勇中文報告出(《科學農業》13卷9期)
2月李英文報告寄美國哈佛大學。
3月哈佛覆函,提出疑問。
4月再函哈佛,答覆疑問,附照片。
秋,育成雜交種的種子,置於花盆內。
1966 7月哈佛覆函,等待証實。
9月再函哈佛,詢問期是否已被証實。無回音。
1967 1月哈佛《Journal of the Arnold Arboretum》已印行發表。
1968 元月,在台大經濟植物苗圃(舊址在今農化二館左翼)定植樹苗。
李學勇發表雜交幼苗報告。
1971 英國牛津,Dr. Styles發表報告引用楊炳炎文。
1972 英國牛津,Dr. Styles發表報告引用李學勇文。
中國大陸《中國高等植物圖鑑》未引用。
五年生雜交苗木移栽到農化二館後方。
台北《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未引用。
1974 美國哈佛本園Dr. Tomlinson引用。
台北正中書局《植物學辭典》未引用。
1975 美國麻州大學Dr. Bawa引用。
英國牛津大學Dr. Pennington引用。
1976 英國牛津大學Dr. Styles引用。
2009 樹齡已有44年。
推薦詳細說明的短文兩篇:
鄭淑芬,「訪李學勇教授」,《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植物標本館通訊(TAI NEWS)》,第二十七號(2006年12月30日)。
林今開,「桃花心木的喜劇」,《中央日報》,民國76年4月17日。
【資料提供:植物研究所退休教授李學勇;整理:校史館/張安明】
2009.8.21.(五)補記
李學勇教授再至校史館講古:
1967年1月哈佛大學刊出李教授的桃花心木報告後不久,台灣各校園掀起一波種植桃花心木的風潮,大概是覺得桃花心木研究為台爭光,愛它就種它吧!品種大約是大葉桃花心木。現在台中的中興大學校園內有一分地全是種植桃花心木,約略就是那個年代的產物。
台大校園也有一條桃花心木道,就是因為1987年中央日報刊載了林今開先生的「桃花心木的喜劇」,當時的校長孫震先生立刻約見李學勇教授,不久視聽教育館前通往椰林小道的校園道路兩旁,就種滿了桃花心木。
此外,1990年代起,因多年颱風陸續吹斷了新生南路三段台大校園旁的油加利(大葉桉),於是有關單位改種大葉桃花心木。台北的大葉桃花心木從不開花結果,但是,2009年8月20日,高齡87歲的李學勇教授散步過臺大旁的新生南路,居然看到桃花心木的果實掉在路上,抬頭一望,搜尋一陣,果然看到茂密的樹葉裡躲著其他果實。老人家真是歡喜萬分,連忙撿果、拍照留念。
2010.4.8.(四)補記
周末,又適逢清明,再加上兩天的溫書假,春天的五天黃金假期剛過,第一個上班日上午,辦公室大門被著著實實地『砰!砰!砰!』敲上三大響,一聽,就知道一定是位可愛又硬朗的老人家。開門一看,果然是李學勇教授來了。老師著急地說:我走過新生南路,抬頭一望,那個桃花心木又結果了,而且果實還開始裂了;你們春假都不上班,我找不到人,現在你們趕緊去拍張照片,不然它就要落果了!!
於是校史館趕緊派位工讀同學,陪著這位教授爺爺去拍照,記錄著我們不知道有多重要的影像。可惜同學逆著光,沒拍好。看著老人家心急的模樣,真讓人感受到臺大校園的可貴與可愛的地方──她,是被滿滿知識包繞著的美麗校園。

/ 2010.4.8.
/ 2010.4.12.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09.8】

有這麼一株樹,就立在校園窄窄道路的中央,學校不砍掉它也不遷移它,反而要人車繞過它;這是因為它見證臺大教授在植物學研究領域內所締造某項世界唯一記錄。
***************************************************** *

我們先來看看現在掛在這株樹幹上的說明牌:「全世界唯一的雜交種桃花心木:這一株雜交種桃花心木,係由臺大植物系指導林業試驗所,於1965年育成。是各國林學界唯一成功的人工雜交種,比旁邊所種的大葉桃花心木生長快速。值得作為植物學及森林學的教學標本。請大家一同愛惜保護。植物學教授李學勇記。20080825。」
上文特別提到雜交種桃花心木生長比大葉桃花心木生長快速,可見得『生長快速』是一項重要的指標,接著就簡單介紹桃花心木在林業上的價值。桃花心木樹幹又高又大,但是無甚價值;貴在藏於其內的木心,褐紅色,質堅而美,久不蛀蝕,是為家具上品。該樹分為小葉與大葉兩種,小葉生長極慢(約500年)但為上品,大葉長得很快,但是品質差,且亦患潰瘍。台灣原不產桃花心木,光復後農復會引進一些桃花心木,種植約兩公頃。1960年,嘉義中埔一帶出現了中間種,介於小葉與大葉之間,顯然是兩者自然雜交而成的。於是林業試驗所楊炳炎技正提出人工受精栽培試驗計畫,以培育出理想品型的桃花心木,於是在嘉義中埔澐水村進行試驗研究。
本文不介紹桃花心木的植物屬性,而是要藉於轉述植物學教授李學勇在1963年學術研究發現,記錄與分享「凡事重新思辨」的治學態度。


盡信書不如無書
再回到1961年的嘉義澐水試驗單位要進行桃花心木的人工交配,工作人員根據北美樹木誌所記載的觀念,認定桃花心木屬於楝科植物,雌雄同花(兩性花),而且是風媒。但是人工授粉一直不成功,後來就有教授陸續加入研究團隊,李學勇教授就是其中一位。教授們每日爬上20公尺高樹上工作,細細觀察花苞,果真就有初步的結果──桃花心木不是風媒,而是蟲媒。

(1965.5.20.桃花心木人工授粉,李學勇老師。嘉義縣澐水村林試所分所)
不能盡信標本
釐清是蟲媒而非風媒後,試驗依舊不成功。當工作人員仍用舊法進行授粉工作時,李教授卻獨自在試驗室著手解剖花朵,用顯微鏡觀察花房構造細節,終於真相大白,原來桃花心木不是兩性花,而是單性花。因為桃花心木花朵構造原是兩性花,但是其中一性必定退化(雌性退化,就是雄性花;反之亦然),如果只是觀察乾燥標本,即使是權威級的學者,亦會發生誤判,原因是標本乾枯後,往往會扭曲某些生體的構造形象。而先前捧在手上一本本歐美出版的植物學聖經寶典,可能就是這樣而造成錯誤。嘉義澐水小地方的試驗單位,依據新的發現改變授粉方式,果然幼果一一長成。

掀起世界植物學界連鎖反應
學術研究要發表,要被世界看到,要被同儕公評,於是李教授開始發表論文,投稿英文學術期刊。從1964年9月發表在台大農學院《科學農業》之後,1965年以英文報告向美國哈佛大學投稿。因為是推翻聖經上的理論,審查者也就半信半疑,向李教授提出一些要求釋疑的問題,甚至可能只考慮改刊於小型學術刊物。真金不怕火煉,終於植物學界認清這是一像翻天覆地的大發現,1967年1月哈佛大學《Journal of the Arnold Arboretum》刊印了李教授的論文,而且美國開始對植物以研察新鮮的實體進行總檢視,果然有很大的收穫,許多植物都有了新的發現,而且提出巨卷的報告。

這株世界唯一人工雜交種桃花心木,生長快速並呈現雜交優勢,但是在台灣並未推廣雜交桃花心木的種植,現在家具業主要的桃花心木來源是印尼的人工植林場。而曾經在世界林界掀起大規模重新檢視花器形態與構造的臺大與桃花心木共譜的交響詩──桃花心木花性秘密大發現,就由農化二館大門前那株人工雜交桃花心木扮演一世世的傳唱者,提醒著同學:盡信書不如無書、標本也不能盡信。

(2006年2月24日,年事已高但仍開朗健談的李學勇教授接受校史館訪問。)
桃花心木研究過程
1961 林業試驗所(簡稱:林試所)楊炳炎技正開始研究,無結果。
1962 第二次研究,無結果。
1963 李學勇第一次參與研究,無結果。
1964 李學勇第二次參與,檢查決定為雌雄異花。
1965 林試所楊炳炎之報告出。
李學勇中文報告出(《科學農業》13卷9期)
2月李英文報告寄美國哈佛大學。
3月哈佛覆函,提出疑問。
4月再函哈佛,答覆疑問,附照片。
秋,育成雜交種的種子,置於花盆內。
1966 7月哈佛覆函,等待証實。
9月再函哈佛,詢問期是否已被証實。無回音。
1967 1月哈佛《Journal of the Arnold Arboretum》已印行發表。
1968 元月,在台大經濟植物苗圃(舊址在今農化二館左翼)定植樹苗。
李學勇發表雜交幼苗報告。
1971 英國牛津,Dr. Styles發表報告引用楊炳炎文。
1972 英國牛津,Dr. Styles發表報告引用李學勇文。
中國大陸《中國高等植物圖鑑》未引用。
五年生雜交苗木移栽到農化二館後方。
台北《中山自然科學大辭典》未引用。
1974 美國哈佛本園Dr. Tomlinson引用。
台北正中書局《植物學辭典》未引用。
1975 美國麻州大學Dr. Bawa引用。
英國牛津大學Dr. Pennington引用。
1976 英國牛津大學Dr. Styles引用。
2009 樹齡已有44年。
推薦詳細說明的短文兩篇:
鄭淑芬,「訪李學勇教授」,《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植物標本館通訊(TAI NEWS)》,第二十七號(2006年12月30日)。
林今開,「桃花心木的喜劇」,《中央日報》,民國76年4月17日。
【資料提供:植物研究所退休教授李學勇;整理:校史館/張安明】
2009.8.21.(五)補記
李學勇教授再至校史館講古:
1967年1月哈佛大學刊出李教授的桃花心木報告後不久,台灣各校園掀起一波種植桃花心木的風潮,大概是覺得桃花心木研究為台爭光,愛它就種它吧!品種大約是大葉桃花心木。現在台中的中興大學校園內有一分地全是種植桃花心木,約略就是那個年代的產物。
台大校園也有一條桃花心木道,就是因為1987年中央日報刊載了林今開先生的「桃花心木的喜劇」,當時的校長孫震先生立刻約見李學勇教授,不久視聽教育館前通往椰林小道的校園道路兩旁,就種滿了桃花心木。
此外,1990年代起,因多年颱風陸續吹斷了新生南路三段台大校園旁的油加利(大葉桉),於是有關單位改種大葉桃花心木。台北的大葉桃花心木從不開花結果,但是,2009年8月20日,高齡87歲的李學勇教授散步過臺大旁的新生南路,居然看到桃花心木的果實掉在路上,抬頭一望,搜尋一陣,果然看到茂密的樹葉裡躲著其他果實。老人家真是歡喜萬分,連忙撿果、拍照留念。

2010.4.8.(四)補記
周末,又適逢清明,再加上兩天的溫書假,春天的五天黃金假期剛過,第一個上班日上午,辦公室大門被著著實實地『砰!砰!砰!』敲上三大響,一聽,就知道一定是位可愛又硬朗的老人家。開門一看,果然是李學勇教授來了。老師著急地說:我走過新生南路,抬頭一望,那個桃花心木又結果了,而且果實還開始裂了;你們春假都不上班,我找不到人,現在你們趕緊去拍張照片,不然它就要落果了!!
於是校史館趕緊派位工讀同學,陪著這位教授爺爺去拍照,記錄著我們不知道有多重要的影像。可惜同學逆著光,沒拍好。看著老人家心急的模樣,真讓人感受到臺大校園的可貴與可愛的地方──她,是被滿滿知識包繞著的美麗校園。

/ 2010.4.8.

/ 2010.4.12.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09.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