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校門外
早年校門外(首次發表於2007.8)
(園藝系名譽教授凌德麟提供,約1950年代。)
大家在校園獵影時,習慣上,鏡頭總是向著校園內,鮮少有人鏡頭對外;特別在那個攝影活動是奢華消遣的臺大早期。您能想像大學口沒有『英吉利眼鏡』,沒有『青年人眼鏡』霓虹閃爍的一九四○年代,尚屬臺北郊區的校門外,是何種清幽的模樣嗎?
********************************
1945年11月15日國立臺灣大學完成接收,那時校門外是一片碎石鋪地的廣場,雜草叢生,門前有一條行人走出來的羊腸小道,向前望去,隔一條街道正對面不遠處,有一幢木造平房,就是水源地車站站房。另有一幢房子,是這一帶唯一的一家小賣店,販賣冰淇淋、水果,也賣飯、麵。當時臺大對外交通兩大要道: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兩條碎石路都還沒有命名,路兩旁大多是稻田。有黃色尖頭的市營公共汽車1路車,自公館開出,經臺大到臺北車站,是固定班次,班次稀少,公車過處,塵土飛揚。過了南昌街(當時尚稱兒玉町)才有柏油路。住校的同學們晚上想到中山堂看場電影,大多是徒步走去走回的。
(2007.8.10.校門外夜景)
【森林系校友/路統信先生。原文刊載於臺大退休人員聯誼會會務通訊第37期2007.1.30.】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07.8】

(園藝系名譽教授凌德麟提供,約1950年代。)
大家在校園獵影時,習慣上,鏡頭總是向著校園內,鮮少有人鏡頭對外;特別在那個攝影活動是奢華消遣的臺大早期。您能想像大學口沒有『英吉利眼鏡』,沒有『青年人眼鏡』霓虹閃爍的一九四○年代,尚屬臺北郊區的校門外,是何種清幽的模樣嗎?
********************************
1945年11月15日國立臺灣大學完成接收,那時校門外是一片碎石鋪地的廣場,雜草叢生,門前有一條行人走出來的羊腸小道,向前望去,隔一條街道正對面不遠處,有一幢木造平房,就是水源地車站站房。另有一幢房子,是這一帶唯一的一家小賣店,販賣冰淇淋、水果,也賣飯、麵。當時臺大對外交通兩大要道: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兩條碎石路都還沒有命名,路兩旁大多是稻田。有黃色尖頭的市營公共汽車1路車,自公館開出,經臺大到臺北車站,是固定班次,班次稀少,公車過處,塵土飛揚。過了南昌街(當時尚稱兒玉町)才有柏油路。住校的同學們晚上想到中山堂看場電影,大多是徒步走去走回的。

(2007.8.10.校門外夜景)
【森林系校友/路統信先生。原文刊載於臺大退休人員聯誼會會務通訊第37期2007.1.30.】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07.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