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怪客3.文武兼備的奇葩
臺大怪客3.文武兼備的奇葩(首次發表於2006.5)

臺大人才濟濟,文武兼備的同學不在少數,在此談一下一位文武兼備的校友----臺大心理系吳英璋教授---以前的一些生活點滴,跟學弟妹分享。
***********************************************
吳英璋從小就喜歡下圍棋,民國46年(1957年)參加圍棋比賽時,已經獲得圍棋一級的授證,當時國內圍棋入段的人不會超過十人,所以吳英璋的一級水準,已經算是國內圍棋界的佼佼者,那一年的圍棋雜誌有一篇專文介紹他,並將他譽為國內的「圍棋神童」。
吳英璋於民國54年進入臺大心理系就讀,服完兵役後唸碩士班、博士班,67年獲得博士學位,68年獲聘心理系副教授,留在學校教書迄今,在臺大的時間已經超過四十年。吳英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接受正式的少年籃球訓練,為北師附小校隊之一;初中進入建中,亦繼續在校隊裡;進入臺大之後,參加臺大籃球校隊,打籃球的時間可能不會比上課的時間少。
一、二年級時,吳英璋也參加臺大橄欖球隊,跟蘇貞昌、薛琦都是同一屆。當時臺大橄欖球隊非常強,是大專杯的常勝軍。不過,湊巧的是,吳英璋、蘇貞昌、薛琦三人都沒有打到畢業。吳英璋大二時的一次比賽,撞壞了肩胛骨,被家人禁止繼續打橄欖球,大三之後遂將主要時間放在籃球與登山社,並擔任登山社社長。而蘇貞昌從屏東北上唸臺大時,就背著父親偷偷參加橄欖球隊,沒想到大二時在一次比賽中,不幸因為碰撞太激烈鎖骨斷裂,無法不讓父親知道,最後被父親勒令退出橄欖球隊。
前面說過,吳英璋從小圍棋就非常高段,在臺大參加臺大圍棋社,曾經擔任過社長,甚至於在唸博士班期間,還代表學校出賽。他於社長任上與圍棋協會舉辦大專盃圍棋賽,臺大派出兩隊,獲冠、亞軍。大專盃比賽都採用三點制,比賽時雙方各派出三名選手對弈,贏一分得一點,點數多者勝出。而且比賽是採用單淘汰制,從初賽到決賽大約要戰四到五局,每局三人同時上場,要戰兩、三個小時,稍有疏忽就被淘汰出局。臺大隊常常從初賽到決賽,都是以秋風掃落葉3:0的成績勝對手而榮登冠軍寶座。
吳英璋還是臺大慈幼社的創社籌備會主席,慈幼社社員都利用課餘,到育幼院幫助院童唸書、講故事,甚至辦理院童出外參觀活動,真是非常有愛心,令人佩服。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吳英璋的父母親到日本行醫,留下吳英璋與祖母同住在臺北,吳英璋照顧年邁的祖母非常孝順,可說是無微不至,一直照顧到祖母八十多歲,應是一段佳話。
吳英璋在民國83年底借調出任臺北市教育局局長,將他的理念發揮在臺北市的中小學教育上。吳英璋是學心理的,因此特別重視師生間的關懷與溝通。筆者曾經有過一次和吳英璋打交道的經驗,那是在民國86年的時候,我的小學老師告訴我,在他任教的學校做了很多事,學校推薦他參加教育局舉辦的模範教師甄選,不幸因為學校的作業疏忽,表件未能及時送達教育局而喪失甄選資格,而他已經六十四歲,原來希望這一生能夠留下個美好的回憶,卻因為別人的疏忽,不能達成願望。將來吳局長長到學校時,一定要如何如何抗議、申冤。
我適時將訊息告訴吳局長,他立刻告訴我他會親自去拜會我的老師化解怨恨。我當時心想,臺北市教育局長日理萬機,似乎不太可能爲了一個小學老師的一樁小事,動用到局長親自出馬。沒想到,過沒幾天,我的小學老師打電話給我,說昨天吳局長已經到學校(因其他公務到學校),進入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他,讓校長嚇了一大跳,他見了局長之後,將他的意見告訴局長,局長非常誠懇的回答他,並希望校長讓他明年再報名參加甄試。我的老師看到局長這麼看重他的事,實在佩服得五體投地,當然這件事也就化解掉了。
民國89年臺灣中部地區發生921大地震,各方救援人力、物資立刻往中部地區送,吳英璋也和臺大師生立刻組織起來,進行震災後的心靈重建工作,幫助受災居民揮去周遭親人不幸喪生、財產一夕之間消失無蹤的痛苦。他認為災難後第三至四個月是心理重建的關鍵期,假若沒有適時採取必要措施,一但成為心理創傷個案,則治療的時間將以「年」為計算單位,以921震災損失之慘重來看,災後心理復原的問題將會是臺灣社會未來長遠發展的一個隱憂。幾年前洛杉磯和阪神地震發生後,大家對心理復原問題並未多加重視,但三五年之後心理問題才漸漸浮現,臺灣應引為殷鑑。他任臺大921災後心理復健小組召集人,持續地進行921地區受難者的心理輔導,到現在仍與重建區的伙伴有密切的聯繫。
之後,吳英璋還進行許多次對「救援人員」的心理重建工作。「救援人員」包括警察、消防、替代役、及其他救災人員,例如慈濟師兄、師姐等。當初的救災工作非常難以想像,有的救災人員很長一段時間晚上睡不著覺,眼睛一闔上就夢見一排排棺木;去過樓房倒塌現場的人則是整天精神緊繃,隨時把重要物品收好,準備一有地震立刻就跑……。吳英璋認為「救援人員在災區的創傷性經驗很重要,不論是身體或心靈的感覺,都會影響後來的生活。」吳英璋提出對「救援人員」做心理輔導的重要,他不是一位出家人,其實他是一位活菩薩啊!
【1975土木畢 / 琦儷】
【臺大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06.5】

臺大人才濟濟,文武兼備的同學不在少數,在此談一下一位文武兼備的校友----臺大心理系吳英璋教授---以前的一些生活點滴,跟學弟妹分享。
***********************************************
吳英璋從小就喜歡下圍棋,民國46年(1957年)參加圍棋比賽時,已經獲得圍棋一級的授證,當時國內圍棋入段的人不會超過十人,所以吳英璋的一級水準,已經算是國內圍棋界的佼佼者,那一年的圍棋雜誌有一篇專文介紹他,並將他譽為國內的「圍棋神童」。
吳英璋於民國54年進入臺大心理系就讀,服完兵役後唸碩士班、博士班,67年獲得博士學位,68年獲聘心理系副教授,留在學校教書迄今,在臺大的時間已經超過四十年。吳英璋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接受正式的少年籃球訓練,為北師附小校隊之一;初中進入建中,亦繼續在校隊裡;進入臺大之後,參加臺大籃球校隊,打籃球的時間可能不會比上課的時間少。
一、二年級時,吳英璋也參加臺大橄欖球隊,跟蘇貞昌、薛琦都是同一屆。當時臺大橄欖球隊非常強,是大專杯的常勝軍。不過,湊巧的是,吳英璋、蘇貞昌、薛琦三人都沒有打到畢業。吳英璋大二時的一次比賽,撞壞了肩胛骨,被家人禁止繼續打橄欖球,大三之後遂將主要時間放在籃球與登山社,並擔任登山社社長。而蘇貞昌從屏東北上唸臺大時,就背著父親偷偷參加橄欖球隊,沒想到大二時在一次比賽中,不幸因為碰撞太激烈鎖骨斷裂,無法不讓父親知道,最後被父親勒令退出橄欖球隊。
前面說過,吳英璋從小圍棋就非常高段,在臺大參加臺大圍棋社,曾經擔任過社長,甚至於在唸博士班期間,還代表學校出賽。他於社長任上與圍棋協會舉辦大專盃圍棋賽,臺大派出兩隊,獲冠、亞軍。大專盃比賽都採用三點制,比賽時雙方各派出三名選手對弈,贏一分得一點,點數多者勝出。而且比賽是採用單淘汰制,從初賽到決賽大約要戰四到五局,每局三人同時上場,要戰兩、三個小時,稍有疏忽就被淘汰出局。臺大隊常常從初賽到決賽,都是以秋風掃落葉3:0的成績勝對手而榮登冠軍寶座。
吳英璋還是臺大慈幼社的創社籌備會主席,慈幼社社員都利用課餘,到育幼院幫助院童唸書、講故事,甚至辦理院童出外參觀活動,真是非常有愛心,令人佩服。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吳英璋的父母親到日本行醫,留下吳英璋與祖母同住在臺北,吳英璋照顧年邁的祖母非常孝順,可說是無微不至,一直照顧到祖母八十多歲,應是一段佳話。
吳英璋在民國83年底借調出任臺北市教育局局長,將他的理念發揮在臺北市的中小學教育上。吳英璋是學心理的,因此特別重視師生間的關懷與溝通。筆者曾經有過一次和吳英璋打交道的經驗,那是在民國86年的時候,我的小學老師告訴我,在他任教的學校做了很多事,學校推薦他參加教育局舉辦的模範教師甄選,不幸因為學校的作業疏忽,表件未能及時送達教育局而喪失甄選資格,而他已經六十四歲,原來希望這一生能夠留下個美好的回憶,卻因為別人的疏忽,不能達成願望。將來吳局長長到學校時,一定要如何如何抗議、申冤。
我適時將訊息告訴吳局長,他立刻告訴我他會親自去拜會我的老師化解怨恨。我當時心想,臺北市教育局長日理萬機,似乎不太可能爲了一個小學老師的一樁小事,動用到局長親自出馬。沒想到,過沒幾天,我的小學老師打電話給我,說昨天吳局長已經到學校(因其他公務到學校),進入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找他,讓校長嚇了一大跳,他見了局長之後,將他的意見告訴局長,局長非常誠懇的回答他,並希望校長讓他明年再報名參加甄試。我的老師看到局長這麼看重他的事,實在佩服得五體投地,當然這件事也就化解掉了。
民國89年臺灣中部地區發生921大地震,各方救援人力、物資立刻往中部地區送,吳英璋也和臺大師生立刻組織起來,進行震災後的心靈重建工作,幫助受災居民揮去周遭親人不幸喪生、財產一夕之間消失無蹤的痛苦。他認為災難後第三至四個月是心理重建的關鍵期,假若沒有適時採取必要措施,一但成為心理創傷個案,則治療的時間將以「年」為計算單位,以921震災損失之慘重來看,災後心理復原的問題將會是臺灣社會未來長遠發展的一個隱憂。幾年前洛杉磯和阪神地震發生後,大家對心理復原問題並未多加重視,但三五年之後心理問題才漸漸浮現,臺灣應引為殷鑑。他任臺大921災後心理復健小組召集人,持續地進行921地區受難者的心理輔導,到現在仍與重建區的伙伴有密切的聯繫。
之後,吳英璋還進行許多次對「救援人員」的心理重建工作。「救援人員」包括警察、消防、替代役、及其他救災人員,例如慈濟師兄、師姐等。當初的救災工作非常難以想像,有的救災人員很長一段時間晚上睡不著覺,眼睛一闔上就夢見一排排棺木;去過樓房倒塌現場的人則是整天精神緊繃,隨時把重要物品收好,準備一有地震立刻就跑……。吳英璋認為「救援人員在災區的創傷性經驗很重要,不論是身體或心靈的感覺,都會影響後來的生活。」吳英璋提出對「救援人員」做心理輔導的重要,他不是一位出家人,其實他是一位活菩薩啊!
【1975土木畢 / 琦儷】
【臺大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06.5】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