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藏傅斯年校長告示一幀
入藏傅斯年校長告示一幀(首次發表於2012.3)
敬啟者:學校行政有其系統,故各學院事,請逕向各學院院長接洽。學生各事請逕向訓導處接洽。不特原則宜[如?]此,且斯年不能於各事皆了解,故不能下斷語也。教務長所轄部門及教務長職責所掌事,如學籍、證件、轉院系、選課[如?]事,教務長之決定,即為最後之決定,不必覆請。盼諸同學知之
傅斯年三十九年十月三日
【貼文後才想到,應該多去比對其他文件,以確定本函為傅校長親筆?抑是長年跟隨傅校長的那廉君先生(傅校長的機要秘書)的字跡?因而在文末有簡單手稿比對以及推論。】
******************************************************* *
民國99年(2010)年12月20日是臺大守護者傅斯年校長為臺大鞠躬盡瘁六十週年的紀念,學校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傅校長紀念特展來緬懷這位臺大的硬漢。100年2月11日,就在展期進入尾聲時,校史館接到一位溫煦老者的來電,表示有件個人珍藏了六十年的傅校長遺墨,想捐回學校永久留存。
這位操著極好聽四川腔的老者,是秘書室退休人員李緒先秘書,民國16年生,四川李莊人,就在二戰期間中研院史語所因為躲避戰火而遷往李莊時期,考進史語所工作,一路就跟著傅斯年校長,從史語所到臺大,至民國81年屆齡退休。
與李秘書約好後,民國100年2月14日春雨霏霏的上午,校史館人員拜訪溫州街的李宅。一進門,就被滿屋整齊劃一的大量藏書,以及一塵不染的居家擺設給震懾住。李秘書非常親切地招呼我們坐下,然後交給我們三袋資料。其中最珍貴的,就是本文置頂的傅校長墨寶。
李秘書說,這張傅校長的手稿就貼在校長室門口的屏風上,是傅校長於39年10月3日親筆寫下的,兩個多月後傅校長就在省參議會備詢後突患腦溢血辭世了。12月20日傅校長猝逝後,學校稍有混亂,李秘書就把這張傅校長遺墨自屏風取了下來;六十年後,再轉回學校校史館;校史館向李秘書報備後,這幀墨寶再轉圖書館「名家手稿」珍藏。
因為策展之故,閱讀許多傅校長有關臺大的相關資料,傅校長在手稿上畫圈圈強調的字句,覺得似曾相識,立即翻閱過手的資料,果然在民國39年10月16日《臺大校刊》第89期第3版「三十九學年度校長致諸同學第一封信」,再次讀到傅校長的聲明。
李秘書四川腔的「標準國語」,聽來令我們十分陶醉;齊整的資料收撿以及標註,也給我們行政人員最直接的身教典範。我們很想錄影採訪李秘書,為臺大留下行政作業上堅持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模範人物寫真;可惜李秘書為人十分謙遜又絕對低調而婉拒受訪,讓我們心中留下一絲絲的遺憾。可是,李秘書立刻告訴我們,他退休時,《臺大校訊》第269期(民81.11.17.)凌鴻儀小姐已經採訪過他了,他手上還收著兩份這期的校訊,如果校史館有興趣閱讀,可以割愛一份給我們。簡單的一件事,後輩晚生我們又再次受到李秘書嚴謹持事的震撼。校史館需要再努力,看看能否說服李緒先秘書受訪。
【附記】
因為傅斯年校長日理萬機,故令我們懷疑校長怎麼有空暇親寫公告呢?這份文件是傅斯年校長的手稿嗎?於是開始比對傅斯年校長的書法,以四份文件做比較:
這份也是李緒先秘書提供的印刷文件,傅斯年題於民國29年元月,當時傅校長為中研院史語所所長,而那廉君先生已經開始擔任傅斯年的行政助理。「年」字的書法與本文置頂的告示頗為相似。無法確定是傅校長親筆?還是行政助理那廉君先生代筆?
該短幅是民國38年1月20日傅斯年校長出長台大時,應中文系黃得時教授之請而書,應該是親筆題字才是。「傅斯年」三字書法與本文置頂的告示極其相似。
這是一份會議簽名,應該是傅斯年校長親筆。「傅斯年」簽名書法與前三份文件不太相同。
正陷入一團迷霧之際,想到研究傅斯年必讀的聖經:中研院史語所出版之《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其中第62-63頁的傅斯年手稿給了我們答案:本文置頂的告示,極可能是出自傅斯年校長親筆。我們就來看看下圖中用紅筆圈出的兩個字…………
這份文件是民國17年史語所籌備時,傅斯年手擬研究員聘書草稿。當時那廉君先生尚未進入史語所工作,遑論銜傅斯年之命謄寫公文書。從紅圈圈出的這兩個字的字跡與本文置頂的告示幾乎一模一樣,推斷傅校長給台大同學的告示是親筆寫下的。(行文至此,反而開始奇怪會議紀錄上的簽名,書法字體怎麼會與其它的署名筆法不同呢?)
請問,這樣的推論,您同意嗎?歡迎指正賜教,非常感謝。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12.3】

敬啟者:學校行政有其系統,故各學院事,請逕向各學院院長接洽。學生各事請逕向訓導處接洽。不特原則宜[如?]此,且斯年不能於各事皆了解,故不能下斷語也。教務長所轄部門及教務長職責所掌事,如學籍、證件、轉院系、選課[如?]事,教務長之決定,即為最後之決定,不必覆請。盼諸同學知之
傅斯年三十九年十月三日
【貼文後才想到,應該多去比對其他文件,以確定本函為傅校長親筆?抑是長年跟隨傅校長的那廉君先生(傅校長的機要秘書)的字跡?因而在文末有簡單手稿比對以及推論。】
******************************************************* *
民國99年(2010)年12月20日是臺大守護者傅斯年校長為臺大鞠躬盡瘁六十週年的紀念,學校舉辦為期兩個月的傅校長紀念特展來緬懷這位臺大的硬漢。100年2月11日,就在展期進入尾聲時,校史館接到一位溫煦老者的來電,表示有件個人珍藏了六十年的傅校長遺墨,想捐回學校永久留存。
這位操著極好聽四川腔的老者,是秘書室退休人員李緒先秘書,民國16年生,四川李莊人,就在二戰期間中研院史語所因為躲避戰火而遷往李莊時期,考進史語所工作,一路就跟著傅斯年校長,從史語所到臺大,至民國81年屆齡退休。
與李秘書約好後,民國100年2月14日春雨霏霏的上午,校史館人員拜訪溫州街的李宅。一進門,就被滿屋整齊劃一的大量藏書,以及一塵不染的居家擺設給震懾住。李秘書非常親切地招呼我們坐下,然後交給我們三袋資料。其中最珍貴的,就是本文置頂的傅校長墨寶。
李秘書說,這張傅校長的手稿就貼在校長室門口的屏風上,是傅校長於39年10月3日親筆寫下的,兩個多月後傅校長就在省參議會備詢後突患腦溢血辭世了。12月20日傅校長猝逝後,學校稍有混亂,李秘書就把這張傅校長遺墨自屏風取了下來;六十年後,再轉回學校校史館;校史館向李秘書報備後,這幀墨寶再轉圖書館「名家手稿」珍藏。

因為策展之故,閱讀許多傅校長有關臺大的相關資料,傅校長在手稿上畫圈圈強調的字句,覺得似曾相識,立即翻閱過手的資料,果然在民國39年10月16日《臺大校刊》第89期第3版「三十九學年度校長致諸同學第一封信」,再次讀到傅校長的聲明。

李秘書四川腔的「標準國語」,聽來令我們十分陶醉;齊整的資料收撿以及標註,也給我們行政人員最直接的身教典範。我們很想錄影採訪李秘書,為臺大留下行政作業上堅持兢兢業業、一絲不苟的模範人物寫真;可惜李秘書為人十分謙遜又絕對低調而婉拒受訪,讓我們心中留下一絲絲的遺憾。可是,李秘書立刻告訴我們,他退休時,《臺大校訊》第269期(民81.11.17.)凌鴻儀小姐已經採訪過他了,他手上還收著兩份這期的校訊,如果校史館有興趣閱讀,可以割愛一份給我們。簡單的一件事,後輩晚生我們又再次受到李秘書嚴謹持事的震撼。校史館需要再努力,看看能否說服李緒先秘書受訪。
【附記】
因為傅斯年校長日理萬機,故令我們懷疑校長怎麼有空暇親寫公告呢?這份文件是傅斯年校長的手稿嗎?於是開始比對傅斯年校長的書法,以四份文件做比較:

這份也是李緒先秘書提供的印刷文件,傅斯年題於民國29年元月,當時傅校長為中研院史語所所長,而那廉君先生已經開始擔任傅斯年的行政助理。「年」字的書法與本文置頂的告示頗為相似。無法確定是傅校長親筆?還是行政助理那廉君先生代筆?

該短幅是民國38年1月20日傅斯年校長出長台大時,應中文系黃得時教授之請而書,應該是親筆題字才是。「傅斯年」三字書法與本文置頂的告示極其相似。

這是一份會議簽名,應該是傅斯年校長親筆。「傅斯年」簽名書法與前三份文件不太相同。
正陷入一團迷霧之際,想到研究傅斯年必讀的聖經:中研院史語所出版之《傅斯年文物資料選輯》,其中第62-63頁的傅斯年手稿給了我們答案:本文置頂的告示,極可能是出自傅斯年校長親筆。我們就來看看下圖中用紅筆圈出的兩個字…………

這份文件是民國17年史語所籌備時,傅斯年手擬研究員聘書草稿。當時那廉君先生尚未進入史語所工作,遑論銜傅斯年之命謄寫公文書。從紅圈圈出的這兩個字的字跡與本文置頂的告示幾乎一模一樣,推斷傅校長給台大同學的告示是親筆寫下的。(行文至此,反而開始奇怪會議紀錄上的簽名,書法字體怎麼會與其它的署名筆法不同呢?)
請問,這樣的推論,您同意嗎?歡迎指正賜教,非常感謝。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12.3】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