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台大早期助教會

追憶台大早期助教會(首次發表於2011.8



(相片中三位台大早期的年輕助教,都是來自中央大學,由左至右:李學勇(園藝系助教)、茅秀生(農化系助教)、林嘉仁(物理系助教)。http://www.flickr.com/photos/ntuhistorygallery/5793405320/)
 
八月一日的今天是新學期的開始;各系所新聘助教,向來也以八月一日為聘用起算日期。校史館刊載一篇老教授的回憶,談台大早期無端被迫中止的「助教會」組織。

************************************************** *

一、 當時的環境

我本人雖是在民國35年(1946年)8月由台灣省長官公署在南京邀約來台服務,當時年少好學,竟逕向台大校長陸志鴻申請到台大服務;但因某種原因未能如願。直到36年4月,才從台灣省林業試驗所轉任台大園藝系助教。

到了台大以後,才知道台大的環境也難令人滿意。第一個問題就是薪資待遇的難題。自從日本投降後,日本國內的經濟陷入空前的窮困,首先是日本的產業資本幾乎都是依賴殖民地提供,像印尼的石油、馬來西亞的橡膠、菲律賓的鐵砂,以及中國大陸的糧食。這些資源都已斷絕,當然日人也無法顧及台灣的戰後經濟,例如:交通破壞、電力減少、糧食不足等,也使台灣陷入戰後的困境。所以物價和薪資就無法配合。例如:36年2月28日的動亂前後,米價從每台斤舊台幣16元,兩週之後漲到60元;所以已經破爛的台大房舍及設備,也一直無法修復,使教學、研究及行政都非常艱困。

其次是台大為因應學生的課業,不得不暫時留用多位日本教授,而這些教授,除少數尚能維持正常的課業外,大部分都抱著應付的態度;甚至還有破壞或圖利的行為,尤以醫農兩怨情形更為嚴重。所以我們新任的助教常為對抗日本教授而發生衝突。

二、 助教會的組成

由於當時的助教大部分都是在抗日戰爭中修讀大學,對校務及社會常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就有人提議要組織起來,想用集體的力量對學校及社會發生一點影響。

在民國36年暑假中,由物理系助教景振華、數學系助教戈寶樹、農化系助教金孟武,以及土木系助教陳耳等邀約大家商訂目標、組織助教會,以維護同仁權益、連絡感情相號召,組成助教會。然後共同選出主席、常設委員以及常務委員。(名單見附件一)

民國37年1月16日出刊的《台大校刊》第2版尚刊載:本校助教會已於去歲12月10日正式成立......開成立大會時,陸校長曾親臨指導。

三、 記憶所及的助教會活動

1. 民國37年1月23日曾在物理系氣象講座教室舉行唱片欣賞會,景狀尚稱熱烈。(見附件二)

2. 同年元月,由景振華、戈寶樹、金孟武代表助教會行文校方,請校長(一)調整薪資、(二)遣送日籍教授、(三)轉請軍警當局查明卜新賢失蹤情形。(查當時助教名單中並無卜新賢其人,記憶中也無此人之事故。)

3. 接著同年春天(寒假中)曾經改選36學年度下學期的主席及委員。(見附件三)

四、 助教會的結束及後果

1. 民國37年3月17日,助教會主席通告稱:「校長於三月八日通知助教會,稱:奉教育部三月一日代電稱助教會呈請……已函知台灣省教育廳查明具報……至助教會之組織於法無據,應即行予以解散……。」

2. 助教會主席景振華隨即在十七日通知三十六年度下學期新當選的委員(名單件附件三)於三月二十日招開聯席會議,共商解散後及其他會務。

3. 此後即未再舉行任何活動。直至民國37年暑假,陸志鴻校長辭職,教育部再另聘莊長恭教授擔任校長,校中自然另有一番變動。當時助教會的主要委員都已停止活動,其間也曾有擴大組織的構想,將講師也納入成為「講師助教會」。但時過境遷,已成歷史遺事而已。

(附言:直到民國七○年代,兩岸通航後,曾與任職山東青島海洋大學教授的景振華及地質系助教彭阜南取得連絡,但歷經社會變遷,已失去當年情趣矣!)


【台大生命科學院退休教授/李學勇】


附件一、台大助教會名單(民國37年2月至7月)


附件二、台大助教會音樂欣賞通知(民國37年1月23日)


附件三、台大助教會通告(民國37年3月[17?]日)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11.8】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十三溝面磚的迷思

繽紛多采學位袍看畢業典禮

臺大怪客1.短褲走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