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的故事
石柱的故事(首次發表於2010.8)
這張照片收錄在《台大1986年校園週曆》,命題為「荒城之月:舊化學館遺跡」。王希俊學長(目前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藉由另外四張老照片,帶領我們閱讀石柱的故事。
******************************************************************* **
舊化學館拆除後,挺立於瓦礫中。
暫置於工地旁。
遷移石柱。
成為原分所的部分建築。
這四張照片發表在台大攝影社《光影》第15期(民國76年10月31日),王希俊學長同時也談論他對攝影、對台大攝影社的觀點,校史館獲得王學長的同意,在此轉貼全文:
或許你也曾經擦身走過,只是沒有拍下來。
拍照未必要到很遠的地方,若能細細去觀察生活周遭景物,豐富而感人的題材就在你身旁。在不同的時間,用相機記錄下景象的變化,就是以較直接方式表現的『組照片』,可是每一個單張仍然要有其內容,有它所要敘述的故事;整組照片也不只是連續記錄,更暗示著成長、熱愛生命及輪迴。心中想說的東西很多,但能用相機表現於畫面的仍然只有部分,其他的就待各位尋思了;若能拿起畫筆、音符,繪出或譜出攝影表現不出的意念,則更無憾矣。
在我們眼中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如果攝影是寫實就該把色彩也留下來。以前或許科技未發達;今日科學昌明,一張張栩栩如生的彩色照片在不到一個鐘頭的光景就可交到我們手中。但是黑白攝影卻從來沒有消失過,甚至有人說『真正的藝術攝影是黑白攝影』,無論別人怎麼說,就目前的體驗可總歸一句話:『拍照、沖片、放大可自己全部控制而較能按個人意欲去表現。』多年來,攝影社也為有志於藝術創作的台大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學習環境,尤其和其他大專院校相較,更是得天獨厚,故其中無盡寶藏就待各位細細體會,深入挖掘了。
攝影若要求為寫真,拍出的照片就要和看到的一樣,不可諱言,愈好及愈多的器材或許就越容易達到這個目的,但就一個學生社團而言,並不希望外界看攝影老是和金錢聯想在一起,固然有些作品和器材有大大的關係,但『如何利用現有的器材發揮至大效用』,似乎才是我們應走之方向;或許將來有一天回憶起大學生活,可看到的是自己當年親手洗出伴隨成長的感人作品,而不是一堆老舊過時的照相器材。」
【原作者:台大化工系校友/王希俊】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10.8】

這張照片收錄在《台大1986年校園週曆》,命題為「荒城之月:舊化學館遺跡」。王希俊學長(目前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藉由另外四張老照片,帶領我們閱讀石柱的故事。
******************************************************************* **

舊化學館拆除後,挺立於瓦礫中。

暫置於工地旁。

遷移石柱。

成為原分所的部分建築。
這四張照片發表在台大攝影社《光影》第15期(民國76年10月31日),王希俊學長同時也談論他對攝影、對台大攝影社的觀點,校史館獲得王學長的同意,在此轉貼全文:
或許你也曾經擦身走過,只是沒有拍下來。
拍照未必要到很遠的地方,若能細細去觀察生活周遭景物,豐富而感人的題材就在你身旁。在不同的時間,用相機記錄下景象的變化,就是以較直接方式表現的『組照片』,可是每一個單張仍然要有其內容,有它所要敘述的故事;整組照片也不只是連續記錄,更暗示著成長、熱愛生命及輪迴。心中想說的東西很多,但能用相機表現於畫面的仍然只有部分,其他的就待各位尋思了;若能拿起畫筆、音符,繪出或譜出攝影表現不出的意念,則更無憾矣。
在我們眼中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如果攝影是寫實就該把色彩也留下來。以前或許科技未發達;今日科學昌明,一張張栩栩如生的彩色照片在不到一個鐘頭的光景就可交到我們手中。但是黑白攝影卻從來沒有消失過,甚至有人說『真正的藝術攝影是黑白攝影』,無論別人怎麼說,就目前的體驗可總歸一句話:『拍照、沖片、放大可自己全部控制而較能按個人意欲去表現。』多年來,攝影社也為有志於藝術創作的台大人提供了一個絕佳的學習環境,尤其和其他大專院校相較,更是得天獨厚,故其中無盡寶藏就待各位細細體會,深入挖掘了。
攝影若要求為寫真,拍出的照片就要和看到的一樣,不可諱言,愈好及愈多的器材或許就越容易達到這個目的,但就一個學生社團而言,並不希望外界看攝影老是和金錢聯想在一起,固然有些作品和器材有大大的關係,但『如何利用現有的器材發揮至大效用』,似乎才是我們應走之方向;或許將來有一天回憶起大學生活,可看到的是自己當年親手洗出伴隨成長的感人作品,而不是一堆老舊過時的照相器材。」
【原作者:台大化工系校友/王希俊】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10.8】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