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邦華院長與接收臺大詩作
蔡邦華院長與接收臺大詩作(首次發表於2010.7)
後年(2012年)是臺大農學院首任院長蔡邦華先生【註1】的110歲冥誕;台大校史館怎麼會注意到這件事情呢?這是因為蔡院長的長公子蔡恒勝先生,為了籌備父親大人百壹拾齡紀念集而奔走於海峽兩岸……
***************************************************************** *
蔡邦華院長(1902.10—1983.8),民國34年(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時,為浙江大學【註2】農學院院長,九月底奉命加入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羅宗洛所長所主持的臺北帝大接收團隊。
蔡院長與來自浙江大學的接收成員(蔡邦華、陳建功、蘇步青)雖然未在第一時間趕上羅宗洛博士一行人(羅宗洛、中央大學的陸志鴻、馬廷英、教育部派秘書王泳,四人於10月9日出川,17日抵台。【註3】)會合赴台時間,晚了一個多月之後,也備嘗辛苦地抵達臺北(11月19日)。
就在蔡院長負笈來台,蔡夫人陳緜祥女士【註4】為夫婿送行時,作詩送之:
乙酉十月、邦華奉調台灣、輔導教育事宜、詩以送之
木屐倭奴競壯游、難忘廿載向隅愁、崇光四月銷奇恥、一咲基隆島上頭。
(邦華畢業日本鹿兒島時全班同學均往台灣參觀獨彼以華籍有向隅感)
多謝親朋贈別詞、盛筵寵賜記臨歧、歸來若少瓊瑤報、定罰樽前醉百巵。
尋常小別輒淒然、何況茲行路萬千、重整延平開國史、願君猛著祖生鞭。
在家何必言君好、每別分離百事難、柴米經營兒女債、而今那得片時安。
在十月陳緜祥女士作詩贈夫之前,還有另一位學者江恆源(1886--1961)先生在九月間,也寫詩一首贈送即將前來台灣接收臺北帝大的三位浙江大學教授:
秋風颯颯天氣涼、送客攜手上河梁
之子有行忽萬里、為歌一曲湄之陽
南雍聲華重兩浙、三子俱是人中傑
樹人已啟[感?]百年功、更待瓊花海外發
五十年前事可哀、悠悠遺恨滿蓬萊
河山還我奇恥雪、戰雲消盡降雪[雲?]開
三子之行和快哉、臺澎學子樂無[天?]涯
乘槎使者海上來
國立浙江大學蔡邦華陳建功蘇步青三教授奉中樞命赴臺灣檢收文化教育機關於其行[也?]作歌送之
邦華先生兩正
三十四年九月補齋江恆源
時同客湄潭
臺大早期人物照片十分稀少,置頂照片中的人物,影像模糊有點兒難以辨認,因此也轉貼一幀珍貴老照片,希望大家一起來幫忙辨識臺大早期的重要人物。
註1. 臺大校史稿以及生物資院暨農學院網頁,皆記載農學院首任院長蔡邦華任期自民國34年(1945年)10月至35年12月。但是,《臺大校刊》第6期(1947.12.16.)短文<兩年來的農學院>有段文字:「…接收後農學院院長為蔡邦華先生,三十五年四月蔡先生回浙江大學,由農業化學系系主任陳振鐸先生代理。至三十五年十月陳先生因系務繁忙堅辭院長兼職,由王益滔繼任,以迄至今…」。此外,蔡恒勝先生網路文章<中關村回顧(十四):蔡邦華與浙江大學不解之緣>也提到:「…他們抓緊時間完成了任務。家父說他們差點回不來,一方面台大要留他們,而當時的教育部部長朱家驊也不讓他們回。而他們歸心似箭要回浙大,好容易獲准,但搞不到船票,後來遇到在空軍工作的浙大畢業生的幫忙才得以回來…」。
註2. 因日本侵華戰爭之故,浙江大學輾轉自浙江杭州西遷至貴州遵義。
註3. 同樣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央研究院部分研究所以及中央大學校本部皆西遷至四川重慶。
註4. 陳緜祥女士(1900--1985),南社女詩人。她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發起人之一陳去病的長女。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10.7】

後年(2012年)是臺大農學院首任院長蔡邦華先生【註1】的110歲冥誕;台大校史館怎麼會注意到這件事情呢?這是因為蔡院長的長公子蔡恒勝先生,為了籌備父親大人百壹拾齡紀念集而奔走於海峽兩岸……
***************************************************************** *
蔡邦華院長(1902.10—1983.8),民國34年(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時,為浙江大學【註2】農學院院長,九月底奉命加入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羅宗洛所長所主持的臺北帝大接收團隊。
蔡院長與來自浙江大學的接收成員(蔡邦華、陳建功、蘇步青)雖然未在第一時間趕上羅宗洛博士一行人(羅宗洛、中央大學的陸志鴻、馬廷英、教育部派秘書王泳,四人於10月9日出川,17日抵台。【註3】)會合赴台時間,晚了一個多月之後,也備嘗辛苦地抵達臺北(11月19日)。
就在蔡院長負笈來台,蔡夫人陳緜祥女士【註4】為夫婿送行時,作詩送之:

乙酉十月、邦華奉調台灣、輔導教育事宜、詩以送之
木屐倭奴競壯游、難忘廿載向隅愁、崇光四月銷奇恥、一咲基隆島上頭。
(邦華畢業日本鹿兒島時全班同學均往台灣參觀獨彼以華籍有向隅感)
多謝親朋贈別詞、盛筵寵賜記臨歧、歸來若少瓊瑤報、定罰樽前醉百巵。
尋常小別輒淒然、何況茲行路萬千、重整延平開國史、願君猛著祖生鞭。
在家何必言君好、每別分離百事難、柴米經營兒女債、而今那得片時安。
在十月陳緜祥女士作詩贈夫之前,還有另一位學者江恆源(1886--1961)先生在九月間,也寫詩一首贈送即將前來台灣接收臺北帝大的三位浙江大學教授:

秋風颯颯天氣涼、送客攜手上河梁
之子有行忽萬里、為歌一曲湄之陽
南雍聲華重兩浙、三子俱是人中傑
樹人已啟[感?]百年功、更待瓊花海外發
五十年前事可哀、悠悠遺恨滿蓬萊
河山還我奇恥雪、戰雲消盡降雪[雲?]開
三子之行和快哉、臺澎學子樂無[天?]涯
乘槎使者海上來
國立浙江大學蔡邦華陳建功蘇步青三教授奉中樞命赴臺灣檢收文化教育機關於其行[也?]作歌送之
邦華先生兩正
三十四年九月補齋江恆源
時同客湄潭
臺大早期人物照片十分稀少,置頂照片中的人物,影像模糊有點兒難以辨認,因此也轉貼一幀珍貴老照片,希望大家一起來幫忙辨識臺大早期的重要人物。

註1. 臺大校史稿以及生物資院暨農學院網頁,皆記載農學院首任院長蔡邦華任期自民國34年(1945年)10月至35年12月。但是,《臺大校刊》第6期(1947.12.16.)短文<兩年來的農學院>有段文字:「…接收後農學院院長為蔡邦華先生,三十五年四月蔡先生回浙江大學,由農業化學系系主任陳振鐸先生代理。至三十五年十月陳先生因系務繁忙堅辭院長兼職,由王益滔繼任,以迄至今…」。此外,蔡恒勝先生網路文章<中關村回顧(十四):蔡邦華與浙江大學不解之緣>也提到:「…他們抓緊時間完成了任務。家父說他們差點回不來,一方面台大要留他們,而當時的教育部部長朱家驊也不讓他們回。而他們歸心似箭要回浙大,好容易獲准,但搞不到船票,後來遇到在空軍工作的浙大畢業生的幫忙才得以回來…」。
註2. 因日本侵華戰爭之故,浙江大學輾轉自浙江杭州西遷至貴州遵義。
註3. 同樣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央研究院部分研究所以及中央大學校本部皆西遷至四川重慶。
註4. 陳緜祥女士(1900--1985),南社女詩人。她是清末民初著名的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發起人之一陳去病的長女。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10.7】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