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地下校歌

台大地下校歌(首次發表於2009.10



圖片中的對白,希望謔而不虐。讓我們一起聽聽台大地下校歌《望春風》的由來。

************************************************************** ***

不要懷疑,《望春風》就是那首原汁原味的台灣歌謠,由李臨秋填詞、鄧雨賢譜曲。先來品味一下這首1933年創作的歌詞:

望春風
Wang Chun Feng (Looking Forward to Spring)

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
Alone at night sitting by the lamp, I feel the breeze caressing my face

十七八歲未出嫁,當(音燈)著少年家
Unmarried in my youthful prime I picture a handsome lad

果然標緻面肉白,誰家人子弟
With features comely and refined; I wonder about his family

想要問伊驚歹勢,心內彈琵琶
I’m afraid to ask, while my heart cries out with passion

想要郎君作尪婿,意愛在心裡
But the eager desire to marry you I bury deep in my heart

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
Oh come to me soon, for youth will never wait

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該看覓
Someone is approaching, I open the door to see

月娘笑阮憨大呆,被風騙不知
The moon smirking at my folly; ‘twas only the stirring breeze.

以1988年畢業的我們而言,並沒有普遍認知台大地下校歌是《望春風》;但是,1979年畢業的學長姐,在出社會的工作場域很明白地告訴我們,台大校園有這麼一個傳統,校歌就是《望春風》,而不是1968年文學院院長沈剛伯教授填詞、漢語言學之父趙元任博士譜曲、傳唱至今的那首校歌。

但是學長姐也說不清楚,地下校歌為何選唱《望春風》呢?台灣歌謠這麼多,客家歌謠、原住民歌謠也很優美?為什麼就它雀屏中選呢?

於是有人推測,或許是台灣政治曾經走過高壓統治,年輕人在校園裡志氣抑鬱難伸,於是只能暗地裡期待能有一股清風、春風吧?

但是《望春風》,讀讀它的歌詞,分明就是一首描繪少女情竇初開的情歌,真有這麼高深的隱喻在裡頭嗎?

閱讀之前一篇部落格短文<台大校歌沿革篇>http://gallery.lib.ntu.edu.tw/archives/195,提到1947年先有一曲台大校歌,但是同學們認為過於深奧,1952年建議學校另譜新詞新曲,直到1968年才有新校歌的發表。或許在這段時間內,同學們聚會就是唱著《望春風》吧!

有天,校史館訪問到1964年畢業的數學系楊維哲教授,我們也問他這個問題。楊教授則是去推敲他們那個時代的心境,給了我們一個他的解釋:他們那個世代,是遲遲到了念大學才開始接觸異性;因為過去初中、高中都是男女分校念書。《望春風》這首歌很優美,當時也很流行,曲調也很簡單,即使外省同學不會唱,也會跟著哼。當時台大校園還是男同學比較多,可能男生調皮,喜歡唱這個歌逗弄女同學,反正校園內也沒有校歌,大家就常常唱著《望春風》;會不會因此而約定俗成,變成了台大地下校歌。

我們現在認為《望春風》作為台大地下校歌,或許每個世代的台大人會有不同的理由去接受這個現象;無論如何,海外的台大校友會聚會,最後壓軸節目如果是「唱校歌」,通常樂聲揚起,大家心連心、張開大口吟唱的,不是「臺大的環境鬱鬱蔥蔥……」,而是「獨夜無伴守燈下,清風對面吹……」。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09.10】

附註‧本文置頂那張翻拍自67學年度畢業紀念冊的照片,學姐坐在男13舍前的石凳上,與《望春風》的無厘頭連結,請閱讀「校史館工作日誌:學長來踢館」(http://gallery.lib.ntu.edu.tw/archives/234)。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十三溝面磚的迷思

繽紛多采學位袍看畢業典禮

臺大怪客1.短褲走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