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帝大豫科究竟在那裏?

臺北帝大豫科究竟在那裏?(首次發表於2015.3



一路向上的階梯,七十多年來改變有限(推測拍攝於1943年),這裡就是台北士林芝山巖,一對石燈籠,現在改為「芝山公園」石碑。這附近有段與臺大無法接續的緣分,也曾經有臺大主管主張應該在此立碑銘文記之。

*************************************** ***

臺大校史館常設展中,有「臺北帝大豫科」的專欄。什麼是「豫科」?即臺北帝大為想直升帝大就讀的初中生們所設立的預備學校,相當於高等學校(簡稱高校)。因當時高等學校畢業生,多往日本內地大學就讀。臺北帝大常有招生不足額之窘狀,故謀自設預校以保障未來學生名額。然新設之初,已是日本帝國落日之時,僅維持五屆,即遇日本戰敗、臺灣光復,而自然消滅,可謂是短命的學校。

初入校史館工讀,即對豫科之事產生興趣。看著一張張老照片,直覺當時豫科學生,與現在臺灣、日本的高中生沒什麼差別,同樣是意氣風發、年少輕狂。[見圖1]再細看其校舍,則是依山而建,詢問資深館員其校地何在?答:在士林芝山巖。但細問校址,則說:雖然有校址,但是確切地點則不知道,也好想知道。我一度還以為是在芝山巖惠濟宮旁呢?但由照片來看,分明是在平地。之後即未再細究。


[圖1]預科土木類同學合影

近來整理昭和17(1942)年《臺灣日日新報》有關臺北帝大新聞之時,搜得一條報導載:「臺大豫科校舍 士林郊外に完成」(1942年5月23,第3版),此讓我重新燃起了一探究竟的欲望。內文稱:「臺北帝大豫科自去年(1941)4月創設以來,已於大學校區內臨時校舍開始上課,而今日臺北州七星郡士林街石角之新校舍已見完成。故於二十日,開始移至該地講課。」[見圖2] (【附註】台北州七星郡士林街石角字大石角42番地)


[圖2]《臺灣日日新報》昭和17 (1942)年5月23日第3版「臺大豫科校舍士林郊外完成」

讀完此新聞後,則先以Google查七星郡「士林街」的區域如今何在?中文微基有言,日治時期「士林街」相當於今士林區一帶,但區域更大,還包括整個大屯山和陽明山。而「石角」,則相當於現在士林區的岩山里、名山里部份。

幸運的是,在用Google搜尋石角時,發現有臉書留言詢問一幅1945年四月美軍台北偵察照片,拍攝地點就在芝山巖旁。藉由詢問此圖的臉友之協助,我循線進入中研院網站找到了出處原檔。原來這些空照圖,是二戰末期,美軍為轟炸臺灣,派偵察機所拍攝,數量頗多,現已公諸於世;臺大校史館特展也曾使用過。中央研究院所開發的「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即收錄部份美軍偵察照片。[見圖3]


[圖3]臺北市百年歷史地圖(中央研究院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開發),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pei.html

上照可見,左邊林木茂密處,即為芝山巖區塊,區塊內左邊中心的建築群為惠濟宮。而芝山巖右邊長方型建築群,即應為臺北帝大豫科校地。此外,該地理資訊系統,除可以結合Google Map查詢,並可以將古今地圖做圖層重疊,以便分析。[見圖4]


[圖4]

兩圖重疊後,即可明顯可知,豫科校地即今雨聲國小至芝山巖一帶區域,且其校地長矩型的基本結構仍清晰可見。而參照書中由豫校校友所提供的學習、生活照片來看,當時校舍及活動場所,多依山而建,且樹叢近在眼前,似在今雨聲街沿邊。再看美軍空照圖,依稀可見芝山巖東北角有許多建築物。我在想會不會就是下圖的這個地方?[圖5]


[圖5]豫校學生在做早操。

惜當時戰事轉烈,豫科生被軍隊征用,全數移往新莊。據稱,校舍為日本海軍借用。臺灣光復後,一時不察,臺北帝大豫科校地被國防部接收,後來部分改建為民房。臺大向國防部追討這塊校地數十年無解,終於在國防醫學院自臺北公館水源地遷校至內湖的機緣下,1999年臺大與國防部交換土地與地上建築而畫下句點。芝山巖這塊臺北帝大豫科校地,臺大真的自始至終從無緣分在此上課。

[進階閱讀]對臺北帝大豫校有興趣的朋友,可閱讀當時豫科師友的回憶錄:《芝蘭——臺北帝國大學予科創立五十周年記念誌》(1994),以及敝館同仁所著,〈自由奔放的高校生——臺北帝大預科〉一文[收入2011年,臺大圖書館出版的,《青春、記憶、老臺大:臺大老照片的二十個故事》(20011)]。


[圖6]二戰結束臺灣光復後,臺北帝大豫科生(臺灣子弟)轉而入學國立臺灣大學先修班,之後再入學臺大。先修班於1947年8月停辦。
 
-完-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15.3】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十三溝面磚的迷思

臺大怪客1.短褲走四年

醉月湖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