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8的文章

【台大no.1 台大人真行】車宣的由來

圖片
它, 有可能始自 2007.4.3. 『南友之夜』的誤打誤撞喔~ ******************************* ****************** 買買學姊 ( 哲學系 2005-2010) 說: 以前活動宣傳僅限學校餐廳的桌宣,教室黑板的板宣。較麻煩的有需向校方申請的海報欄,或花大錢作的宣傳旗幟。 擔任「南夜」負責人那年,買買除了歌舞劇,還身兼了美宣長。由於那年南夜首次進軍活大,並邀得李嗣涔校長參加,所以各部門擴大規模進行。 風華的南夜美宣品,以買買畫的牡丹為主題,作成各種高貭感作品,其中以桌宣最吸晴。採用如湘繡的手工雙面透明設計。 但人的力量畢竟有限,蠟燭多頭燒的結果就是開天窗。 截稿日就在隔天,今晚的小小福仍舊燈光通明趕製,校警北北趕人趕到不耐煩,但學生仍舊賴皮,而且支援人數有增無減。(北北:怎麼又是妳!?) 天亮了,早餐阿姨開店了,卻還有 100 多份未完成。每個人的黑眼圈換不到完工,個個心有不甘。 忽然總召提議:不如當 DM 發 ?   不,太浪費了 ... 那貼在腳踏車好了!我們人多,表演當天一起停活大門口,肯定壯觀! 於是現場每人數張,有些自暴自棄地貼在車後。 沒有想到,「車宣」如此產生。如今校園各處有車宣,連外校同學都佩服這創意。殊不知當初發明人們是有多不甘願。 【首次發表於2016.1.8台大校史館臉書粉絲專頁】

臺北帝國大學第一位女大生

圖片
[臺北帝大新聞選輯] 臺北帝大第一位女大學生( 1931 年入學):大森政壽的報導 本文作者:杜英 [圖一] 在以《臺灣日日新報》的電子資料庫搜尋有關臺北帝國大學(以下簡稱臺北帝大)的新聞時,不經意地發現了一則相當吸睛的報導。昭和6(1931)年4月8日第七版上,出現了如下的標題:「 うら若い女性が臺北帝大に入學   男性と交って受驗し 見事に英文科へ合格 (年青女性就讀臺北帝大 與男性一同應試 成功考上英文科)」[見圖一]。 在今日的社會,大學男女合校已是習以為常之事。但是在日本昭和初期,那個男尊女卑、女性地位尚且低落的年代,我想當時的人們(不管是臺灣人或日本人),一早翻開報紙讀到這則報導時,一定會覺得相當詫異與好奇,甚至產生各種懷疑。而這位勇敢的女生是誰呢?她的名字是大森政壽(1909-),日本高知縣人,當時芳齡二十三。 而《臺灣日日新報》1931年4月8日第七版中有關大森政壽的報導就有四則。首先,我們看看第一則,也就是在大森小姐玉照右邊的主要報導: 「うら若い女性が臺北帝大に入學」[見圖二]。茲中譯如下: [圖二] 臺北帝國大學所舉行的第二次入學試驗(針對高等學校畢業生以外的學生),( 4 月) 7 日正式發表結果。此次報考的學生,包含日本內地及臺灣在內,文政學部 15 名,理農學部 21 名,總共 36 名。而錄取名額則為理農學部 8 名、文政學部 2 名。值得大書特書的是,在錄取人姓名之中,一如另項所載名單右邊的文政學部入學者 2 位中,有 1 位是名為大森政壽( 23 歲)的年青女性。政壽小姐,曾就讀臺北第一高女,其後畢業於京都的同志社女性専門學校,去年一整年,在臺北帝大當聽講生繼續求學,而此次則混在 14 名男性 ( 譯注 : 原文誤為 15 名 ) 之間一同應試,無視堂堂男子們,而以優越成績榮選為兩名入學者的其中一名。過去,東北帝大曾出現三位女學士,然於本島則為第一位女大學生,此對全國而言,亦為值得誇耀之事。 根據松本巍《臺北帝大沿革史》記載:臺北帝大的創立主要在容納臺北高等學校畢業生(免試入學),但事與願違,臺北高校學生多往日本內地帝大就讀,故臺北帝大初設以來,即有招生不足額之現象,而需針對高校畢業生以外學生舉行第二次考試。而大森女士為臺北第一高女(全稱:臺北州立第一高等女學校,即今北一女前身)

臺大第一台學生專用的影印機

圖片
每個時代都有科技上的新鮮事影響著校園生活,譬如撰寫本文的 2007 年現在,或許以後部份體育課可以對著電視機玩 wii 就好了; 而 1970 年的臺大人,他們經歷了什麼特殊的變革呢?答案是: XEROX(全錄影印機) 。 ******************************** 1970 年初,以光學掃描文件並直接印出的機器,首度出現在臺大校園。這台代表新科技的機器 ──Xerox 影印機,就放在研究圖書館 ( 現在的圖書資訊學系大樓)的一樓進行展示,並設有專人服務。 在此之前的文件複製技術,除了正式排字大量印刷外,校園裡面要少量複製文件抄本(譬如課堂上的筆記)只有幾個方法: 一是在抄寫之際襯以複寫紙,以原子筆用力書寫。這種方法即使手勁再大,頂多也只能同時得到兩個副本。 其二是採用一種半透明薄膜腊紙,以鐵針筆在糙面鋼板上刻寫,然後以油印機印刷(學校的油印服務處設在舊總圖一樓)。刻寫的力道和手民的筆跡行契,是決定這份印刷是否清爽宜眼的主要因素;而一張腊紙的耐印程度,通常不超過五百份就報廢了。 第三種方法是交給打字行,以中英文打字機(不用色帶,直接)打在一種藍色的打字腊紙上,然後再用油印機印刷。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字體與行列整齊美觀,但是印刷量比第二種低,大約兩百張左右印件就模糊了。 Xerox 影印機一來到校園推廣展示,同學口耳相傳,紛紛帶著手抄筆記來試用這台神奇的文件複製機器,對於能夠馬上得到與原件一模一樣的副本,全都嘖嘖稱奇。不過以當時的物價而言,在宿舍餐廳一頓飯要價五到七元,而影印一張 A4 大小的文件,卻要花新臺幣兩元,實在是所費不貲。所以它當時最主要的服務是幫同學們複印筆記,很少被用來大量印製期刊論文。 以今天的標準來看,這台始祖級影印機的本事實在非常有限 ── 它沒有放大縮小功能,拷貝與原稿略有出入(影印等高線地圖時無法嚴密接合就是證明),只能印黑白而無法呈現灰色色調 … … 。一、兩年後,日本推出能夠表現黑白照片品質的優美( UBix )影印機,很快在市場上和 Xerox 分庭抗禮,價格因為有了競爭對手而大幅降低,而校園週邊也雨後春筍般地冒出一家又一家的影印服務店了。 【 2007.3.8.( 四 ) 森林系校友陳明哲 (1969 入學 ) 返校有感。】

臺大校史館建築小史

圖片
臺大校史館建築小史 (首次發表於2006.3) 說起「臺大總圖」,老中青臺大人會有不同認知;曾有段時間,要精確說清楚「新總圖」或「舊總圖」,才不會指錯路。但是,隨著時序推移,慢慢的應該只有「總圖」與「校史館」之別了。 校史館坐落於舊總圖書館二樓大閱覽廳,追溯舊總圖書館建築群之興建,以日據時代昭和4年(1929年)起造的「圖書館事務室」為濫觴,僅為前棟中央的二層樓建築,作為辦公室使用。而目前校史館所在的後棟建築,則完工於昭和6至7年(1931至1932年)第二階段的擴建,下層為書庫,上層為閱覽室,此外亦建造中央與左右穿廊。民國45年(1956年)增建後棟左右兩側書庫與閱覽室。民國62年(1973年)擴建前棟東側建築,民國71年(1982年)完成前棟西側建築,歷經五階段擴建,方完成今日的建築群景觀。 民國87年11月新總圖落成啟用,舊總圖除一樓書庫保留給圖書館繼續使用之外,整棟建築暫由文學院接管使用,作為日文系、戲劇系、國科會人文中心等之教學研究空間與古蹟劇場;並於民國87年(1998年)3月25日經臺北市政府指定為古蹟。舊總圖二樓閱覽廳一度改為戲劇系的古蹟劇場,演出多場戲劇表演;配合校園規劃,古蹟劇場於93學年度間搬遷至鹿鳴堂(原僑光堂)二樓後,校史館即於民國94年(2005年)6月22日於舊總圖二樓閱覽廳揭幕。 有天遇到圖資系吳明德教授,他在聽我們說了些舊總圖小故事之後,也回饋我們一個:話說有位在臺北帝大時期即在圖書館工作的王添發先生曾經說過,日本人在建造這棟圖書館建築時,為求一樓書庫的通風或溼度控制(吳教授他一時也不確定),未將前後棟建築設計成封閉的口字型,而舊總圖過去也的確很涼爽,清風在建物間迴盪;自從東西兩側蓋滿建築後,圖書館中庭即變得幽暗,圖書館也變得悶熱。吳教授建議我們,應該去研究一下舊總圖建造的設計理念,是否真有此事? (吳明德教授於1996年至2002年擔任圖書館館長) 【臺大校史館/張安明、王怡晴/首次發表於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