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實驗林(前身為東京帝大農科大學附屬演習林)之日治新聞及史料二三則

臺大實驗林(前身為東京帝大農科大學附屬演習林)之日治新聞及史料二三則(首次發表於2014.11

適逢11月5日開始,在臺大校史館川流廳特覽「年輪:臺大實驗林的故事」(http://www.lib.ntu.edu.tw/node/2245),特選二三則有關臺大實驗林之前身:即「東京帝大農科大學臺灣演習林」創設前後之新聞報導及史料,以饗讀者。

圖一、「林圯埔地方の演習林」
《臺灣日日新報》,1901(明治34)年2月2日,第2版



這是透過《臺灣日日新報》(大鐸版電子資料庫)所尋得的一則設置「大學演習林」之早期新聞報導!日期是明治34(1901)年2月2日,標題為「林圯埔地方の演習林」。文章不長,茲簡譯於下:
  
臺中縣林杞埔深山,即鳳凰山與八通關之間的森林,葱鬱而為自然天障,且繁茂的森林呈垂直分布,恰為演習林之絕佳地點。農科大學助教授右田半四郎偕臺中縣技師小西成章已於前日,為前往該地[勘查地形]而到達臺中(縣)。

戰前日本各大學林學科或林業科,為學生實習與教師研究之用,紛於各地擇良林以設「演習林」。其功能不僅提供實習、實驗研究,其林業收入並成為學校財源之一。日領臺灣(1895)不久,東京帝大就盯上了臺灣新高山至鳳凰山官有森林(即今南投縣鹿谷鄉鳳凰山至玉山一帶)。1900(明治33)年,當時的文部大臣(教育部長),亦即曾任臺灣總督(第一任)的樺山資紀(1837-1922),向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1852 -1906)交涉,並派東京帝大右田半四郎助教授(1869-1951)數次來臺勘覓演習林預定地。而這篇新聞,即報導右田教授來臺勘查地形時之狀況[右田助教授來臺調查的最早一則新聞,則是同年1月17日,第2版)。

報導所稱「農科大學」,即「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農科大學是東京帝大的分科大學(戰前日本高等教育之特殊制度),前身是「東京農林學校」(1886年創校)。1919(大正8)年,始改稱「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見東京大學農學部官網,「東大農學部の歷史」,http://www.a.u-tokyo.ac.jp/history/history2.html,以及日文維基,「帝国大學農科大学」條,http://ja.wikipedia.org/wiki/帝国大学農科大学。]

另外,報導所載此演習林之地區為「臺中縣林杞埔深山,即鳳凰山與八通關之間的森林」,這也需要回到當時歷史的時空環境來了解。1901年的「臺中縣」指的是現在臺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一帶廣大的區域。[日治臺灣行政區域,見http://ja.wikipedia.org/wiki/日本統治時代の台湾行政区分]「林杞埔」相當於現在南投縣竹山鎮,亦是當時行政中心所在,得名於早期開墾該地之鄭成功部將參軍林圯(?-1668)。而所謂「鳳凰山與八通關之間」。「鳳凰山」位於今南投縣鹿谷鄉,而「八通關」(語出鄒族語:Pattonkuan,原指玉山本身)則泛指玉山一帶之山峰群嶺,或「八通關越嶺道」。[臺大實驗林的位置與面積,見http://www.exfo.ntu.edu.tw/cht/01about/Default.aspx?id=77BA9611-68D8-46F5-9D95-071683D89A1B。以及實驗林管轄區圖,http://www.exfo.ntu.edu.tw/cht/01about/images/P2-01.gif]

而日本政府派來勘查的這位右田半四郎(みぎた はんしろう,1869-1951)助教授,是明治、昭和時代著名的森林學家。在東京帝國大學當教授時,即擅長「森林經濟學」,常接受政府任命,指導並制訂「國有林施業案規程」。著有《明治林業逸史》。[「デジタル版 日本人名大辞典」,https://kotobank.jp/word/右田半四郎-1112115]而陪同前往的小西成章(こにし なりあき),則對於臺灣植物學者而言,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在明治晚期,小西氏曾任臺灣總督府技師,並是臺灣早期著名登山家及植物採集家。聞名世界的臺灣杉(學名:Taiwania cryptomerioides),即由其所採集。另外,像臺灣多種原生種植物,如「小西氏栒子」(學名:Cotoneaster konishii)等,則以其姓名之,以茲記念。

圖二、有關臺灣演習林土地讓渡之公文(1902年9月25日)


[資料出處]「臺灣演習林ノ設置及引繼ノ件」,《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附屬演習林例規》[大正10(1921)年12月],頁10-11。

1902(明治35)年9月25日,日本內務省(內政部)正式回覆文部省(教育部)的請求,同意將臺灣演習林預定地讓渡給農科大學。上圖即此回覆公文的內容,刊載於該大學1921年所刊《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附屬演習林例規》
[此處擷取自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近代デジタルライブラリ」(近代數位圖書館)http://kindai.ndl.go.jp/info:ndljp/pid/917813]
 
由公文內容可知,早在1900(明治33)年10月,當時的文部大臣(教育部長),亦即曾任臺灣總督(第一任)的樺山資紀(1837-1922),即發文給內務部大臣,向臺灣總督施壓,盼能將斗六廳管轄內,即鳳凰山至新高山(玉山)這一大片的官有森林,讓渡給農科大學做為演習林。但這個要求卻在兩年後才得到答覆,當時樺山資紀已辭去文部大臣一職。從此這塊森林成了「東京帝國大學農科大學臺灣演習林」(即現在臺大實驗林區)。

圖三、「農科大學演習林」

《臺灣日日新報》,1904年11月12日,第2版



1904(明治37)年11月12日的這篇新聞報導,告知我們臺灣演習林的正式讓渡手續,要到該年9月16日始完成,這時離內務大臣回文同意已經過了兩年,可見接收過程必然繁瑣而困難。事實上,接收事宜,除了官有土地讓渡,還包含了當地原住民的安置問題、樟腦事業的分配問題,以及最重要的,未來演習林的設計和經營問題。

圖四、「演習林の設計」

《臺灣日日新報》,1905(明治38)年1月12日,第2版



1905(明治38)年,為了此演習林的設計,東京帝大又派出了另一位林學博士川瀬善太郎(かわせ-ぜんたろう,1862-1932)來臺調查。川瀨教授是明治、大正時代著名的森林學家,曾任東京帝大農學部長。著有《林政要論》等。而如此則報導所刊載,川瀨教授的建議是:東京帝大農科大學就近已有千葉縣之演習林,而每年要送學生到臺灣來做實習,於經費、技術上似有困難。倒不如,將此演習林設計為寒、溫、熱三帶植物並立之實驗林場,形成所謂的「模範森林」,比較合乎實際的狀況。

圖五、「森林雜談/川瀨林學博士談」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明治41(1908)年12月27日,第5版。



而過了數年,川瀨博士仍維持其意見,即:於此大學演習林觀其植物之分布狀況,一地而有熱溫寒三帶,甚便於研究。故較似「研究林」,而非供給森林科系學生演習之場所。

六、史料一則:「溪頭演習記」(1918年8月),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撰



最後,則與各位分享另一則史料:「溪頭演習記」。此處轉引自《臺灣山林會報》第75號[臺灣大學圖書館藏],1932(昭和7)年7月,頁25。

著者河合鈰太郎(かわい したろう,1856-1931)是明治、昭和前期的森林學家,早期曾留學德國、奧地利,東京帝國大學時期教授。臺灣阿里山森林鐵路的倡建者。以「森林利用學」、「山林史」之研究著稱於世,著有《測量學》等。[見https://kotobank.jp/word/河合鈰太郎-1122963,及中文維基,http://zh.wikipedia.org/wiki/河合鈰太郎]而該文是河合博士至臺灣演習林考察後所感而寫就。文言文。據稱該文於日治時期,一直玄掛在演習林溪頭作業所客房之內,今不知去向如何,此要諮詢一下臺大實驗林的師友同仁們了。茲抄錄於下,並加以句讀:

溪頭之地,土沃雨多,而氣溫亦大。今屬東京帝國大學演習林,大學試植杉數年于茲。大正七(1918)年八月,予伴林學博士平尾義文,及林科學生笹尾、辻林、瀧田、北野、福井諸君來觀焉。此地樹木之生育甚旺盛,頗適其研究,有足啟明樹木生長之理者。若樹種施業得其宜,為殖林之適地,殆無疑矣。唯現今交通不便,僅由小徑與平地市邑相來往。木材之運搬,皆依人肩。是以此地雖有濶葉樹材之可用者,不得出之於世也。演習林助手北村正夫君慨之。欲開道路資交通,其策甚善。予思今後附近民人知殖林利益,植栽樹木者必相繼。則十年、二十年之後,林木蓊欎,山谷為暗,運材鐵道亦不期而自開而已。若夫夏時,炎熱如熾之。候貴人高官,相携來遊避暑於此地者不少。溪頭亦必為遊覽之一勝區矣。今次同伴之諸君,年少氣銳。他日志成,再遊於此地,能得目覩其盛況。回想今日之演習,而北村君今日之勞苦,亦舉其效矣。乃書一言為記念。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林學博士河合鈰太郎識。

讀此文,可知早期開拓者之艱辛。如今,交通便利、設備完善,臺大實驗林已不僅是訓練、教學實習、觀摩之所,亦漸趨成為國內外遊客(不只是「貴人高官」)來此親近大自然、認識大自然之遊憩場所。此誠如河合博士所預言:「溪頭亦必為遊覽之一勝區矣。」有興趣的讀者們,可以計劃一下到溪頭自然教育園區或鳳凰自然教育園區,來一場生態旅遊與自然教育之寓教於樂的知性之旅吧!詳情見臺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http://www.exfo.ntu.edu.tw/sitou/cht/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14.11】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十三溝面磚的迷思

臺大怪客1.短褲走四年

醉月湖的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