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鋼板刻的報告

40年前鋼板刻的報告(首次發表於2013.10


(四十年後,有同學還猶疑這是自己刻過的專題報告嗎?)

那個時代,許多大學生都會努力、用力地「刻鋼板」記下期中或是期末報告。「刻鋼板」在當時習以為常;而經過長時間的淬鍊,能被主人細心收藏下來的筆記,應該都算得上是極品。我們就來聽聽來自馬來西亞的郭俊開學長的筆記故事吧!
 
**************************************************** **
 
大四的專題討論,是畢業前的壓軸大戲,絕不能掉以輕心。對於題材的選擇,則著眼於熱帶農業,以橡膠園的肥料管理與膠液產量的關係進行探索,除埋首於研究圖書館分析國外相關文獻資料外,更規劃利用寒假期間,走訪馬來西亞吉打州一處橡膠園,實際體驗橡膠園的工作環境。
 

(膠液凝固後以手動軋膠機壓出的膠片,要做到不拖膠帶水。)
 
來到橡膠園後,發現這裡沒有步道,也沒有休憩設施,各種野生植被把整個園區吞噬了。踩在上面,發出沙沙的聲音,分不清究竟是蛇被嚇竄逃了,還是風打在樹梢上的低語,每走一步,就提醒自己要小心,避免踩到蛇。但最讓人聞聲喪膽的,莫過於斷斷續續傳來老虎的嘯聲。這時,老膠工告訴我,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應保持鎮定,就不會有事。
 
橡膠園裡的小溪流多,水蛭及蚊子也多,是必須面對的另一個挑戰,尤其水蛭總是靜悄悄鑽至褲襠,不痛不癢,等到發覺整條腿都是血跡斑斑時,似乎一切都來不及了。


(割膠工作雖然辛苦,卻讓人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割膠是門大學問,使用的刀具有推割刀及拉割刀二種。割膠時須在割口處削去適當厚度的薄片。割得太淺,膠液管未完全割開,膠液量少;割得太深,傷及形成層,整株橡膠樹可能就此枯萎矣。割膠結束後,天已亮,接著開始收集膠液,然後把凝固的膠片送進手動軋膠機,再以清水洗淨及燻乾,大致就完成了。

 

(畢業四十年後,大家在猜是誰的筆鋒如此疏朗。)
 
返回台大校園後,心情還不能放輕鬆,除了整理在橡膠園拍的照片,準備以幻燈片補強專題報告的視覺效果,加深大家的印象外,還必須繼續把原始的資料,有系統消化一番。在那一個年代,沒有桌上型電腦、沒有印表機、沒有掃描器、影印機也還未問世普及,一份四五千字的報告,竟要花掉一個星期的時間,窩在教室裡熬夜刻鋼板和油印。

 
(左:班長當年純手工的報告,筆力雄放,剛健豪邁,但他還是不滿意自己的字體。)
(右:班長苦練書法四十年,筆勢飄拂有致,讓同學讚美有加。)
 
奇怪的是,當年的學生對這種「純手工」的報告,樂此不疲,沒有人覺得這樣做很沒有效率,也沒有人抱怨教室沒有冷氣,有礙身心健康及讀書的專心度。從大一開始,學長姐就會傳承經驗,教大家如何刻蠟紙而不劃破蠟紙。不過,真正上場實戰的機會不多,上課的講義,大都由助教刻好印好了。直到大四,要交專題報告,沒有人可以代工,只好從最基本的蠟紙,刻鋼板專用的鋼筆及鋼板,開始第一次的接觸。

 
(蠟紙平置在鋼板上,就可以發揮淋漓盡致的純手工的功力了。)
 
鋼板向系館借用,蠟紙及鋼筆,就要走到校門口的一家小書店購買。有人覺得專用鋼筆太貴,就改用報廢的原子筆寫,不過,使力不當的結果,不是割破蠟紙,就是寫錯字,這時唯一的補救辦法,就是整張蠟紙作廢,重新再刻。青春快樂的時光,就這麼讓人從容一個字一個字刻下去。
 

(鋼版刻好後,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卻往往一身油漬而收尾。農藝系師生當年使用的油印機。)
 
忘不了在系館的油印室,大家交換油墨不沾身的意見,女同學跟媽媽借了圍裙來,男同學克難克難,用舊報紙圍在腰身,不過,還是不能太粗心大意,油印機的油墨隨時會像爆玉米花一樣,爆得全身都是油漬。

 
(以鋼板刻的專題報告,是畢業離校前嘔心瀝血的學習成果。)

四十年後,看到當年一筆一劃在鋼板上刻出來的報告,是畢業離校前嘔心瀝血的學習成果。儘管紙已泛黃,但內心仍不斷湧起,對農業工作所寄予深切的期盼。橡膠園及刻鋼板的生活體驗,一直告訴我:勤奮不息,孜孜不倦,是工作基本的態度外,也要多親近自然、尊重自然,從自然中學習,每一處都是風景。正如割膠的刀法及刻鋼板的力道,都一樣出乎求真求善求美的道理,這一切,在生活上何嘗不是給我們上了一堂課。
 

(握鋼筆時也要心筆合一,以鬆入靜,以靜入定,刻出來的報告才有內在美。照片中的筆身是木製,筆上銀色印刷的文字是「崛井謄寫版專用」。筆頭是鋼製,磨損了,整枝就要更換。)

<郭俊開/台大農藝系 1973年 >

【校史館/張安明/首次發表於2013.10】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十三溝面磚的迷思

臺大怪客1.短褲走四年

醉月湖的橋